由於數位科技演進影響人們存取和使用資訊的方式,分析服務與消費期望需要考慮不同類型的媒體服務,與使用這些服務的前後關聯,因此延伸的數種媒體服務:線性廣播服務(linear broadcast services)、非線性媒體服務(non-linear media services)、數據服務(data services)、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媒體使用情境(the context of media usage)、有管理的相對於開放的網路服務(Managed services vs. public Internet),以下將介紹接近終端用戶的訂閱商情分析、多螢幕部署之科技挑戰,以及歐洲與台灣聯網電視的進展追蹤,目的是為探索不同聯網電視服務的商業模式之可行性。
訂閱商情分析
大範圍的探索智慧聯網電視的發展,是根據2012年數位電視研究[1],其統計全世界八十個國家之付費電視(Pay TV)分析訂閱與點撥收益的預測,討論衛星直播到戶(Directive to Home, DTH)電視、有線電視(Cable TV)、IPTV的付費電視預測總收益狀況,將於2017年攀升至兩千億美元,高於2011年的兩百三十億美金,預計成長13.5%;於2011年至2017年間,DTH預期成長九百一十億,同時IPTV的收入更有雙倍以上的成長,達到兩百一十三億。其中,有線電視的部份整體來講是下跌的,嚴重衰退的為類比有線電視(Analog Cable TV),但數位有線電視(Digital Cable TV)的收益部分,與2011年相比至2017年共持續成長32%,預計達八百一十萬美金的收益,細分國家來說明此數位有線電視的收益貢獻,主要為中國增加四十一億,隨後為日本不惶多讓,也增加三十六億;以所在地來看,除了收益下跌的北美外,西歐將微成長13.5%,拉丁美洲成長57.5%,東歐則有48.5%,亞洲部份成長有40.1%,可見數位化之後付費電視的錢景看俏。
接著討論視訊基礎設備與編碼趨勢,此參考2012年Infonetics市調研究公司[2]的研究報告,全球視訊礎設施(video infrastructure)市場於2012年的收益上升幅度,預期將增加近兩位數的百分比;關於視訊設備的預期,是研究隨選視訊(Video-on-Demand, VoD)和編碼設備與視訊訂戶的影響,去追蹤視訊設備賣給多視訊頻道分銷商(Multichannel Video Programming Distributors, MVPDs),其傳輸方式包含電信(telco) IPTV、有線視訊和衛星視訊供應商;另外,關於電視盒(Set-Top Boxes, STB)與訂戶之OTT媒體服務伺服器研究,則追蹤IP、Cable、衛星、混合式數位錄影機和HD畫質的電視盒;這位Heynen分析師總結說明兩個有趣的視訊設備與電視盒市場趨勢,其一為付費電視營運商繼續增加投資的金額,是使用MPEG-4視訊編碼,減少廣播頻道與隨選視訊串流的頻寬需求;另一個發現,儘管電視盒於2011年的銷售量持續成長,但收益仍持平,此反映新興市場的低價電視盒成長,尤其是中國;這篇研究最後提到2012年將是TV Everywhere轉折性的一年,TV Everywhere和其他多視螢幕(multi-screen)開始根本性的改變電視商業模型,藉由apps串流播放直播電視於多螢幕(multiscreen),如:iPad、Android設備或其他智慧型網裝置,期間的通訊是透過電信公司與有線電視公司支援家庭自動安全機制與視訊會議,就是把電視當作是數位家庭的集中器(Hub),可視需求提供數位、HD高畫質和獨特的視訊內容與服務。
綜合前兩段之描述,可發現付費電視的商業模型皆朝向多螢幕服務發展,投資的方向可從增加伺服器成本,到內容版權的重新談判,活絡市場活動與招募新成員,根據廣電傳輸具備有近似全面覆蓋(near-universal coverage)、提供固定易攜帶與移動接收的能力、提供有效區域性與當地內容的能力、大量接收基地、free-to-air免費服務、機動性等等特性,因此其挑戰便是 - 希望觀眾能再付錢給已經在主要電視撥過的內容。
- 封閉式TV Everywhere服務 - 免費app加上熱點拓展,延伸行動體驗:
以歐洲電信公司於2010年年底開始運行支援iOS與Android作業系統的Yelo服務為例[3],此為免費的app上面有三十一個頻道,兩星期的電子節目表(EPG),還提供隨選視訊的服務,此服務僅支援該比利時電信寬頻網路的用戶使用,其服務型態類似中華電信MOD的形式提供一種封閉式的服務,延伸數位電視體驗,讓用戶透過其建製的五十萬個wifi熱點(hotspot)稱為home spot,在戶外也可觀看電視,目的是增加用戶的對該公司網路服務的仰賴;
- 開放式TV Everywhere服務 – 採取頻道觀看收費方式,加上多設備之使用服務提高便利性,吸引更多用戶:
不同於比利時電訊,2010年初瑞士電訊Swisscom運行的Swisscom TV Air服務[4],服務對象為所有瑞士境內下載於Android和iOS設備的app用戶,每月收取7.5歐元的六十個頻道觀看費用,相對於其他電視平台,此Swisscom電訊提供多螢幕服務,仰賴內容吸引更多的用戶,因此提供直播(live)服務與隨選電視(on-demand TV)內容,且這渠道提供發送潛在進階銷售給訂戶。此外,這個Swisscom TV Air還提供聚合(converged)錄影功能,可透過相連結的數位錄影機(DVR)紀錄,用戶可透過各種相連結的設備,手機、平板或桌機,觀賞雲端之紀錄內容。
- 多重模式(multiple mode)服務 – 與3rd party營運平台合作,打造加值支援服務,使其與更多元之連網設備或服務互聯:
英國付費電視營運商的領先公司BSkyB,也開始了新電視(New TV)的平台服務,支援廣泛的連結電視設備之優質內容,不須經由電視盒訂閱,另一個服務是支援iOS與Android的多螢幕服務,稱為Sky go[5],其把營運商視為一個加值之支援,傳遞很多的內容到各種已存在的顧客,不須額外收費;用戶每月需支付十五英鎊,便可無限制觀看電影,或採取單獨訂購方案,則價格範圍為0.99到3.49英鎊,最大的轉變傳統綁定固定費用的銷售方式,相較於對手Netflix影視服務,每月僅收取5.99英鎊,Sky的新電視可支援的硬體更廣,如:Android智慧型手機、桌機和麥金塔(Mac)電腦、iPhone、iPad、Xbox遊戲機、以及英國新連網電視(new connected TV)平台與DTT之YouView平台。
多螢幕佈署之科技挑戰
小結前段電訊廠商所施行之不同層次服務,可發現支援多螢幕服務,將導致一種自然商業演變,就是手機與固網電信業務的每戶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ARPU)收入減少,但同時寬頻與付費電視營收便會增加;且對原本廣電業者的挑戰為內容預備方面,也就是說,需要知道這些原本屬於電視版權的內容,被傳遞到那些設備外,還需要改變原本單一發送為廣為大眾接受、理解的設計方式,轉向提供每個平台實際良好的用戶體驗設計。
另外軟體市集App的活躍發展,也是促成多螢幕體驗的橋樑,分析已迅速串起全球第一個專為電視設計,高畫質影音HDTV平台之網路應用程式商店的Samsung TV Apps[6]為例,電視方面是以智慧型電視體系為主,目前已經超過有一千種適合電視使用的應用程式上架,且平均有五萬次的下載,此三星智慧電視的架構,其採用可實踐Google Chrome瀏覽器所有功能的Maple瀏覽器來打造應用程式,這些應用程式檔案是整合目前已支援HTML5的HTML檔、CSS Style檔、JavaScript檔與Config.xml組態配置檔,加上部份的Flash檔所搭建,除了電視機外,還延伸至手機、平板或電腦使用:
- 融合的應用程式類型,可區分成: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遙控的控制型應用程式(Controller Apps)、與電視內容關聯的延伸資訊,可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展示之輔助型應用程式(Companion Apps)、讓電視與其他智慧型裝置可無縫接軌的互動型應用程式(Interactive Apps)三種型態。
- 三星智慧電視的應用程式開發商的獲利方式:開發者與三星七三拆帳的付費下載應用程式(Premium Apps)、2012年開放的對應用程式附加功能付費的機制,稱為In-app Billing、透過廣告或贊助獲利(Advertising and Sponsorship);另外,三星還建立In-app之Samsung AdHub廣告平台,可串聯三星各種版本的智慧型裝置的應用程式使用。
首先內容散佈便會面對多重挑戰,視訊需要創建不同版本,提供各種不同的設備都能展現最佳品質,且字幕的準備上,也需要多重版本的譯本,除了須改變僅支援單一解析度內容版權設計問題外,在傳送需求方面,則希望不需要更多的頻寬消耗,故較少的控制手段可施行於此配送供應鏈,即使假設用戶會使用iPad此單一設備,終究面臨無法直接掌握終端用戶的使用經驗。因此廣播業者面臨的是 - 擴大範圍的設備與性能,且需要決定維護一致性的程度,以及嘗試提供最多設備性能的使用服務,打造每個平台的最佳使用經驗。以下分成缺乏標準化工作流程,與工作管理流程建置分析,兩部份討論視訊內容平台發展遭遇之困境:
- 缺乏標準化的工作管理流程:其挑戰為,落實在正確的時間點獲得所有平台上的內容,以及所有內容的版本,可隱藏於服務建置的詮釋資料(metadata),其可使用於追蹤與發現內容,演變成關鍵發展議題,實際上,共通生產環境需直接面對消費者非常不同的需求,因此於內容生命週期內管理詮釋資料變成非常困難的問題。
- 工作管理流程建置分析:簡單的工作流程管理可參考進階媒體工作流程協會(Advanced Media Workflow Association, AMWA),其活動區域是支援軟體供應商與內容擁有者間的規定,但離完整的詮釋資料標準之路仍遙遠,且發展多個頻道與針對所有受歡迎設備、行動裝置和有線網路,此情況需處理的問題除了電視播放、擷取伺服器(ingestion server)與轉碼伺服器(transcoding server)的配置外,遇到的困境為是否能順利證明此建置的延展性,以及能否於內部工資等成本限制下減輕技術負擔與擴展服務。
- 商用範圍的設備分析:可容納之視訊量是持續成長,造成萬用設備間的相似性更多,當三星電視(Samsung TV)與iOS設備與iPad搭配為必要結合,且Android智慧型手機與平板亦擴大其商用範圍,內容供應商面臨無法為如此多的設備,提供最佳的視訊膨脹的複雜度,可由設備的數量乘以適應性碼率格式的個數,再乘上對每個格式的描述(profile)個數,故整個需要承接的視訊傳輸處理量複雜度暴增;相對於先前僅支援單種電視螢幕設備多用戶的服務供應商而言,需要面對的轉變是須提供單一用戶的多種設備使用。
- 網路服務供應與CDN探討:營運商與內容擁有者傳送多螢幕服務時,需吸收固定與變動成本。當頭端採用固定成本時,內容傳遞網路計費與觀看視訊資產的人數有關;另一方面,當頭端為最大資本開支,此時CDN的價格是受長期實際差異所影響。若視訊服務供應商需要傳遞多個複製版本的資產多次,便造成多種CDN價格。此外,CDN仍面臨許多待解決問題[8],如:最末伺服器與終端用戶傳遞路徑的最後一哩(CDN last mile)問題、CDN沒計算主要網路傳遞內容給終端用戶的資訊、目前封閉的CDN的一制性仍主要仰賴所有權機制與介面組,掌控廣佈的分散伺服器、且CDN之商業模型讓支援的內容製造商,需為終端用戶延遲存取的情況,而限縮其供應品質。
- 內容導向之傳輸技術應用 – 介紹內容調節平台與開放式內容配送架構:上圖右為兩層的內容調節平台,其提供快速且簡易的網路識別(network-awareness)內容存取,透過單一介面支援內容消費者、內容供應商與內容發送平面溝通,依照內容為主的方式傳遞的優點為:內容存取與其本身所在地有關聯、傳輸可保證其傳輸品質(QoS)、作一對多點內容傳遞時,可減少直播內容的頻寬需求、對多家庭用戶提供更多的傳輸彈性、且與許內容供應者直接上傳內容且可切換各種不同的配送方式。上圖左之開放式內容配送,簡單來說就是增加網路伺服器的內存(cache),將原本CDN last mile切成兩部份,對所有的內存間開放式其介面、且對內存與用戶間做擁塞調控,因此在聚合網路中打造內存,儘可能的提供存取的點,讓複製的內容落於最接近用戶,因此落實相同內容片段可供應多用戶觀賞。
由於拉丁美洲與東歐的付費電視市場大,因此介紹在歐洲已經有超過兩億電視機部署 - 毆洲複合式寬頻廣播電視(Hybrid Broadcast Broadband TV, HBBTV)標準,此規格是根據歐洲廣播協會(EBU)調查[9],其為取代單一替換技術,混合式廣播寬頻電視未來應朝擴展地面廣播平台,與更多複合式趣味之終端服務發展,2010年公佈的毆洲複合式寬頻廣播電視技術規格ETSI TS 102 796[10]是發展有效管理快速增加的內容,基於既有的OIPF, CEA-2014, W3C與DVB應用訊號規格(ETSI TS 102 809)標準與網頁規格,其間經過近兩年的參與廠商落實接收端、服務與測試,做了技術規格更新部份與修正服務應用模型,加上錯誤回應,視訊廣播延伸的紀錄與時移(time shift)的使用方式,且在應用生命週期的示範於廣播獨立服務啟動後,新增用戶互動部份,透過輸入XML AIT的URL或初始頁面,可以起始應用且收藏至書籤等應用服務,進一步的修正版已納入TS 102 796的更新版且經過ETSI核准,2012年HbbTV 1.5版新增的技術規格,基於MPEG-DASH納入HTTP適應性串流(adaptive streaming),改善對繁忙或緩慢網路連結的視訊感知品質(perceived quality of video),並加入通用加密方案允許使用多重數位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DRM)技術,作內容保護,且存取DVB-SI(DVB Service Information)的EIT時程資訊,如下圖。
由於第一代的HbbTV技術規格,廣播電視服務與網路服務透過遙控器上面的紅色按鍵做分割,按下紅色按鍵可切換目前使用的服務,因此廣播與網路服務仍被分割,也就是服務仍被獨立的運行於每個遵守HbbTV標準的設備;新版的HbbTV標準是把HbbTV設計為無縫的連結廣播服務與網站,或TV apps的網際網路服務,透過紅色按鍵可從電視節目啟動apps,也就是透過設備入口網站開始apps運行。
因此整個HbbTV系統寬頻格式與協定[11],使用MPEG DASH ISO/IEC 23009-1的第一部份(part 1)技術資訊,為媒體串流的標準,其目的在解決不同供應商所提供的終端裝置,與後台伺服器之間的互通相容性(interoperability)的需要設計,統一媒體呈現描述(Media Presentation Description, MPD)與分割格式,故系統整合式呈現適應性碼率內容,終端設備支援數據屬性設定CEA-2014 A/V控制物件至URL參考的MPD,且鑑別內容保護的MIME類型;終端設備在播放內容時應從URL、中斷MPD且選擇初始呈現組取得MPD,若任何時候發現MPD是無效的XML架構或語義,該A/V控制物件則顯示播放狀態6(‘error’)和錯誤數值4(‘內容敗壞或無效’)。
終端設備的性能方面,採用application/oipfCapabilities物件的XML性能(xmlCapabilities),包含
台灣智慧聯網電視應用平台發展
2011年5月華電聯網及大同電視與資策會智通所共同合作,發表一套結合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聯網機上盒的智慧聯網電視系統,是利用網際網路作為資訊提供管道,以原有電視為平台加上聯網機上盒或其他雙向資訊介面所提供的一種互動式電視服務,如:下圖。更精確的來講,聯網電視指的是電視機加上互動網際網路資訊系統,因而能夠利用網路傳輸設備連接到網際網路(Internet)之特定網站互動存取資料(Data)、聲音(Voice)、影像(Video)…等內容,至於延伸性加值服務方面,聯網電視與私有雲互動示範情境,為大同2012年4月26日miiiTV網路電視發表會中展現此開發成果,是以「簡易和人性」為出發點,最大特色內建了「金孫頻道」功能,遠方工作的子女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下載”miiicasa app”,便可將手機內的照片或影片上傳到miiicasa私有雲的硬碟上,家中的祖父母僅需要轉到該頻道,便可使用電視與遙控器,收看照片;也就是開發能夠讓電視台及節目供應商提供電視節目資訊,並能同時傳送最新資訊給用戶TV裝置,藉此通知使用者配合所選取的電視台頻道將節目資訊完整呈現在用戶端,以創造新型態進行互動電視使用體驗。
結論
混合介紹數種聯網電視服務設計,了解多螢幕設計的各種可能之商業拓展,綜合來看聯網電視商業發展,主要可分成app應用程式,結合網站(web)架構設計,以及社群網絡緊密連結電視內容與第二螢幕的運用情境,就是說:服務並不僅限於主要的電視機,實現語音、數據與廣播整合電信與廣播技術之Triple play服務商業模式,達到TV Everywhere的應用。
(本文作者任職於資策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
參考文獻:
1. Murray, S. (Jul 2012). Global pay TV revenues crawl to $200 billion, digital TV research
2. Heynen, J. (Apr 2012). Video infrastructure market top $800 million in 2011; set-top boxes get cheaper, Infonetics research.
3. Yelo service, http://mobile.yelo.be/
4. Swisscom TV Air service, http://web.tvonline.swisscom.ch/
5. Watch TV Online
Sky go, http://go.sky.com/vod/page/default/home.do
6. Samsung Smart TV Apps, http://www.samsung.com/us/appstore/
7. Adams, M. and Griffith, G. (Jan 2012). IP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for multiscreen video, Ericsson review, ISSN 0014-0171.
8. EBU.UER (Oct 2011), The future of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Geneva: Technical report 013.
9. European Commission (Oct 2010). Future media networks – research challenges 2010,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media.
10. EBU.UER (Jun 2010), Hybrid Broadcast Broadband TV,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ETSI TS 102 796 (V1.1.1)
11. HbbTV (Mar 2012), HbbTV® Specification Version 1.5, © HbbTV Association 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